7小时的绿皮火车,把衡阳的月夜晃成了武汉的朝阳。武昌站的播报声穿透一夜的疲惫,2023级新闻班的同学跟着人流踏上了这座被长江分割的城市。行李箱轮碾过站台,心里揣着的不只是紧张,还有点小雀跃。当江风裹着热干面的香扑面而来,比课本里“九省通衢”的描述更鲜活——原来这就是新闻里常提的“江湖气”。这一次,我不是在稿件里读武汉,而是站在它的烟火里,准备把课堂里的理论,变成采访本上的墨痕。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要做个“追光者”,把武汉的故事写进见习日记里。

各小组在武昌站合照
第一组:踩点长江边,解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烟火答案
来到酒店放好行李,我们便马不停蹄的出发为选题踩点。清晨的长江充满生活的气息,本想循着路线找线索,却被江滩旁的热闹撞个正着——晨练的大爷大妈转身就能买杯热豆浆,广场舞间隙阿姨们聊着楼下菜场的新鲜菜,步行几分钟就是便利店和社区服务站,“出门不远啥都有”的日常,正是选题最生动的注脚。
长江边上,音乐声混着江风,把清晨的烟火气拉的满满当当,拎菜的居民、拍照的游客,都是流动的生活画面。

第一组同学坐轮渡过江

大爷大妈们跳广场舞
第二组:大桥之下,藏着武汉的烟火日常
今天下午五点半我们小组从民宿出发前往长江大桥进行踩点。
首先我们来到了户部老巷美食城,遇见了在这里举行露天KTV的歌唱爱好者,经了解,这是他们因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自发组织的歌唱活动。

小组成员与歌唱爱好者交流
随后我们前往鹦鹉洲长江大桥底下的桥文化广场,在这里遇见了正在舞龙的阿姨,阿姨称自己为运动爱好者。经口述,我们了解到阿姨正是借助舞龙这项运动来锻炼之前因生病而无法动手术的身体。

小组成员正在与舞龙阿姨进行交谈
接着我们又遇见了几位吹奏管乐器的老年人,我们与其中两位进行交流并获取到了联系方式。之后了解到只要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每天都会来这里进行表演。

小组成员与两位阿姨交流并获取联系方式

正在进行拍摄的小组成员
今天的踩点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组内进行脚本设计和明确分工,为明天的外出彩排做好准备。
第三组:五元理发街,老巷里的“平价理发江湖”
在武汉,有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小巷 —— 没有精致的门店装潢,没有花哨的宣传海报,却凭着 “五元理发” 的招牌,在市井烟火里热闹了十余年。
借着此次见习的机会,今天下午,我们带着好奇走进武泰闸蔬菜大市场,伴随推子的嗡鸣与剪刀的咔嚓声,想要读懂它火出圈的秘密。

武泰闸蔬菜大市场
一张塑料椅,一面半身镜,上面再挂一张简单的价格表,这便是一个小小的理发摊。不同于城市中理发店所追求的轻奢、高档,这条街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将“极简”贯彻到了极致。

理发店
理发五元,修眉三元,采耳五元,与极简的摊位相辅的是同样极简的定价,在物价飞涨的当下显得格外 “接地气”,可师傅们的手艺却一点不含糊,剪发、修眉,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
或许在这条街上,五元钱能买到的不只是一次理发服务,更是一份不被商业化裹挟的真诚。没有过度营销的焦虑,没有价格虚高的负担,师傅们凭手艺吃饭,街坊们用光顾支持,这份双向奔赴的默契,正是老武汉烟火气里最动人的部分。这条 “五元理发街” 或许不够新潮,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邻里间的温情。
第四组:听公园里的“过早”味道

中山公园纪念雕像

采访调研
经过早上简单的休整,下午我们便前往中山公园进行走访调查。到达中山公园后,我们以本地老年人为主要调研对象,对武汉“过早”文化进行初步的了解。接下来,也前往了武汉长江大桥进行拍摄踩点:傍晚的江风裹着烟火气,桥面上散步的人群、路灯晕开的暖光,都成了镜头里鲜活的城市底色。
文 字:武汉见习小组
图 片:武汉见习小组